3月28日,上海根据疫情形势调整防控措施,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。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那立欣得知这一消息,立即逆向而行,第一时间赶到了浦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。因为那里有学院的30名电话流调志愿者(含1名辅导员),她心里牵挂着这些在防疫一线已经连续工作20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孩子们,担心他们的身体、担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、担心他们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。从这一天起,她就和这些20岁的孩子们同吃、同住在一起。白天,孩子们开展电话流调工作,她在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和教学安排的同时,帮助他们解决衣食住行等各种后顾之忧;夜晚,孩子们回到房间,她与他们谈心、沟通,为他们答疑解惑、疏导情绪。
在3月14日校园实行封闭管理的前一天,她也是这样,义无反顾地带着行李,逆向而行,身先士卒,住进了办公室,与校园里的孩子们一起生活、学习、工作。并在第一时间落实学校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,成立学院疫情防控工作小组,统筹协调学院防疫工作。
作为主持学院工作的副院长,她不分昼夜,身兼数职,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,既当指挥员,又当战斗员。为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线上教学环境,确保学院师生身心健康和线上课程的正常开展,她积极制定线上教育教学计划,与各专业教研室主任沟通教学思路,紧盯线上教学环节,提醒教师筑牢质量意识,提升线上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。她每日“机不离手”,恪尽职守、任劳任怨,守在防控教学工作的第一线。3月14日以来,组织召开了教学会议、说专业、说课程会议、小组会议等大大小小会议40多次。她依然承担着一线的教学工作,每周有三天需要上课,为了上好每一堂课,她认真备课,认真上课,并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来指导和影响年轻教师。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,她始终把全学院师生的健康和课业放在首位。为了准确掌握和关心每一位师生的动态和近况,她一有空闲时间就询问教师们办公、上课情况,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; 她亲自逐一走访学生宿舍,了解学生在封闭管理期间的生活和学习状况;对有些不能及时上线学习的校外学生,她亲自打电话,了解学生居家期间的困难。当得知课程因核酸检测而发生冲突时,她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,并及时给学生补上遗漏之处。
为了在疫情期间,发挥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的特长,她带领学院教师一起制定了《上海健康医学院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》;组织学院专业教职工编写《健康苑·抗“疫”》专栏,宣传公共卫生和防疫知识,发布《公共卫生知多少》《疫情膳食营养指导》《疫情心理调适》《流调中的“密接”“次密”“一般接触者”是什么?》《用理性和真情共克时艰》等系列宣传文章,传播正能量;她还给全校的医学生上防疫大课,引导孩子们了解疫情、学习公共卫生知识、切实做好各项防疫措施,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
而在所有让她牵挂的工作牵挂的师生中,最让她牵挂着的是在浦东疾控开展志愿服务的这些二年级学生。这批学生是年轻的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,刚接触专业知识不久,就主动请缨,凭着对“健康上海”的强烈责任感,走向了防疫一线。他们面对的,除了高强度的工作和环境的适应,可能还有流调对象的不配合和心理上的打击,更甚者是一天比一天严峻的疫情形势的煎熬。她深知,对于从未出校门的孩子们来说,这尤其是一次大考,不仅仅是体力、耐心、勇气的考验,更是对他们心理和意志的考验!在孩子们奋战和坚守的第20天,她亲自给他们写下了《青春正飞扬 青年勇担当——致浦东疾控志愿者的一封信》,鼓励他们在艰难时刻,要坚持不放弃,以疾控的老师为榜样,心中多想等待流调的居民,希望他们在这次大考中成长得更强大,圆满完成任务!希望他们做好防护,保重身体!
但这些,在她看来,依然不够。孩子们的一举一动,时时刻刻都牵动着她的心。当孩子们用稚嫩的肩膀为无数人撑起希望时,她再次迎着疫情,义无反顾地逆向而行,用她瘦弱的肩膀,用她的行动和陪伴,为孩子们撑起一个最坚强的后盾。在浦东疾控的日子里,她与疾控的老师协调孩子们的工作与住宿;与校外的老师联系寻找防疫资源;与校内的老师学生联系,帮助孩子们整理换季的衣物和学习用品,并亲自做搬运工,亲自做车夫,帮孩子们解决生活与学习的后顾之忧;当得知一个学生中耳炎发作,又四处为孩子找药。在整个城市几乎停止运转时,她在连轴转。
她不是英雄,她默默而行。但是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,她的无畏逆行,她的身先士卒。她以一个共产党员勤勤恳恳,尽职尽责的本色,感染着每一个公卫师生,始终坚守,毫不懈怠,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齐心奋进!